
9、Yimou Zhang, "En Regardant le Film" (原名:「看電影」)
中國導演 張藝謀 (補充中文生平)
張藝謀的作品我看過《大紅燈籠高高掛》(1992) 、《活著》(1994)、《搖啊搖,搖到外婆橋》(1995)、《英雄》(2003)、《十面埋伏》(2004)、《滿城盡帶黃金甲》(2006) ,反而是後期品質下降的時期看的較多,但是我覺得前期作品真的很棒,很值得一看。
為什麼我覺得這些小朋友興奮地/頑皮地有點做作? 偏遠地區長大的小朋友怎麼會那麼做作呢? 他們應該搬到城市裡去???
10、Amos Gitai, "Le
Dibbouk de Haifa"
以色列導演阿莫斯吉泰(補充:英文生平)
用同一部電影貫穿兩個時空,本應是虛構的電影世界又和真實世界相接合(用很慘的方式接合)。
我喜歡照看電影的人專注的神情那部分。
電影院被炸本應是此段的爆點/重點,我了解其重要性,但那卻是我唯一不喜歡這段的原因。
不知道他們到底在看什麼電影…?
11、Jane Campion, "The Lady Bug"
紐西蘭導演珍康萍
這次唯一的女導演,她的作品好像只看過《鋼琴師和她的情人》(The Piano)(1993),
我還頗喜歡這段耶…我想我都喜歡一些很極端又怪異的。
打蟲子和蟲子囂張地在跳舞實在很好笑。
雖然不知道到底和「電影」有什麼關係? 八成是和口白有關吧???
12、Atom
Egoyan, "Artaud
Double Bill"
埃及導演 (出生於埃及在加拿大長大)艾騰伊格言(補充:英文生平及中文生平)
他的作品好像只看過《A級控訴Ararat》
(2002),這部討論原諒及被原諒的觀點,很撼動人心。
用兩個人在不同電影院看不同電影,卻用現代科技分享觀影經驗,不太知道為什麼選這兩部,是否有什麼關聯?
看到最後一幕感想是:請你們認真一點看電影不要再傳訊息了,要不然拍電影的人會哭的!!!
出現電影:
高達 《賴活Vivre sa vie: Film en douze tableaux》(1962)
,Antonin Artaud (法國戲劇家)那段是高達片中的劇中劇,取自《Passion de Jeanne d'Arc, La》(1928);另一個女孩看的片是艾騰伊格言的《售後服務The Adjuster》(1991)。
13、Aki
Kaurismäki, "La Fonderie"
芬蘭導演郭利斯馬基(補充:英文生平及中文生平)
工廠工人看工廠工人???
出現電影:Sortie des usines Lumière, La (1895),這部由電影之父法國導演盧米埃(Louis
Lumiere)拍攝,是有始以來首次做商業公映的「電影」。
14、Olivier
Assayas, "Recrudescence"
法國導演 奧利佛阿薩亞斯,作品包括《錯的多美麗Clean》(2004),對亞洲觀眾而言最有名的應是他是張曼玉前夫。
一開始以為又是扒手的故事(前面那部有點悲傷的
“Dans l'Obscurité”也談到扒手),但後面好像又可以演另一部電影的感覺,因為總覺得偷包包的男人接電話的語氣好像認識女主角,這段可能只是電影開頭的前三分鐘。
PIC是導演艾騰伊格言,PIC來自:
http://hermes.hrc.ntu.edu.tw/lctd/asp/artists/122/phot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