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La Dolce Vita (1960)
Director: Federico Fellini
Cast:
Marcello Mastroianni..as.. Marcello Rubini
Anita Ekberg ..as.. Sylvia
Anouk Aimée ..as.. Maddalena (as Anouk Aimee)
Yvonne Furneaux ..as.. Emma
Alain Cuny ..as.. Steiner

其實我並沒有看過很多部費里尼的電影,算算可能只看過「八又二分之一(, 1963)」和「小牛(Vitelloni, I, 1953)」,但是不知為什麼,我一直是喜歡費里尼的。

等待了「La Dolce Vita」好多年,終於在12月3日凌晨1點等到。

依照慣例,先來個一言以蔽之:我在Imdb給它十分!!!
這部片不只華麗有莫名的魅力,還有深藏在看似鬆散的故事裡的哲理。

故事簡單來說:一個記者Marcello,到處參加上流社會Party,到處拈花惹草的故事。

複雜來說~ (警告:很複雜喔~所以會不小心把劇情寫出來喔~)
(以下是靠記憶寫出,若有時空倒置之處歡迎指正)



第一段
1) (甜蜜的虛幻):Marcello在一個Club裡和同事合作偷拍一個王子的照片 (點出他的職業);在同Club裡遇到美麗的有錢大小姐Maddalena,然後一夜風流。
2) (生活的現實):回家後,發現女友Emma自殺。

第二段
3) (甜蜜的虛幻):他在工作上訪問美國來的女星Sylvia,不過他其實自己也很想一親芳澤,享受追逐瘋狂美女。(經典的美女入噴泉一景就在這一段! 沒看過這部的人應該也有看過「托斯卡尼艷陽下(Under the Tuscan Sun, 2003 )」吧~)
4) (生活的現實):翌日,被美國女星的男友打了一拳。

第三段
5) (生活的現實):帶著女友去採訪聖母降臨的新聞,兩個小孩聲稱看到聖母降臨在一棵小樹邊,結果全羅馬的病人、窮人全去等聖母再度降臨。他女友的佔有慾可以由餵他吃東西,及搶「聖母」樹枝那段看出。

第四段
6) (生活的現實):拜訪他的朋友Steiner,Steiner的party裡有許多藝文界的朋友,Steiner本人則有幸福家庭,有可愛的一雙子女。在這個Party裡他感到他的一事無成,背棄原來想成為作家的夢想。他的女友則看到別人幸福的婚姻。於是下段裡,他在一個露天餐廳裡又開始寫作,但久久沒有靈感,反而和少女店員攀談起來。

第五段
7) (甜蜜的虛幻):Marcello的父親拜訪他。他們到先前的Club玩,果然有遺傳,Marcello的爸爸也很愛對女人調情。
8) (生活的現實):Marcello的父親跟著表演女郎回家卻臨時身體不舒服,Marcello提到父親一直人在外面很少回家,所以自己和父親一點都不親近。

第六段
9) (甜蜜的虛幻):參加一個荒謬的城堡Party,又遇到Maddalena。Maddalena向他求婚,他很認真地考慮的同時,Maddalena正在和別的男人親吻。他為了找Maddalena和城堡裡的人去探險,和一個中年女人亂搞 (嚴重懷疑他拉錯人,但是還是”義無反顧”地善盡”花花公子職責”)。

第七段
10) (生活的現實):女友屢屢逼婚,於是Marcello和女友吵架鬧分手


第八段
11) (生活的現實):朋友Steiner殺了自己的一雙兒女。

第九段
12) (甜蜜的虛幻):他以另一個樣貌出現,他成了專為名人作嫁的“promote名人作家”,他已經不像以前左右徬徨於現實及虛幻,然而他的眼裡再也沒有虛幻帶來的快樂。參加Party只是因為是種生活方式罷了…。所以…甜密的虛幻已經成為生活的現實。又遇到了少女店員,上次遇到的時候他們攀談,這次他卻完全聽不到對方說什麼了。




話先說在前頭:我並不想用道德角度來看這部片,所以我不會批評Marcello是個敗德的浪蕩子,也不會批評這部電影裡的人物愛濫交之類的。我也不想猜費里尼想說什麼,我只是很單純地以看完一部電影的人很單純地以電影來看故事。

之所以,把整部片的劇情以上述角度來分解,是因為我覺得Marcello一直反反覆覆於他的人生選擇。他生性好風流,好玩樂,好無所事事;但他放不掉一直等在他身邊的女友,也放不掉自己想成為作家的夢想。所以他一直在「甜密的虛幻」和「生活的現實」之間來來去去。

我會視兩個事件作為轉戾點:一個是父親的來訪,另一個是朋友的弒子。前者讓他懷疑他會不會成為像父親一樣的父親,所以他開始積極地想和女友分手;後者讓他領悟到他理想中的人物也不過是個悲劇,所以他不再堅持夢想開始隨波逐流。

讓人覺得很驚奇的是,即使是那麼斷面式的敘述,這部片裡的角色卻很具體。

Marcello角色當然如此,他不只是個四處尋樂的人,他有夢想也有理想中的知識份子像。Marcello其實是個天性善良的人,由他努力救女友、焦急於父親的身體不適、小心翼翼地拒絕Maddalena的求婚可以看出;但他也是個自私又耽溺於玩樂的人。他的矛盾和一般人一樣在於他兩個都想要,所以困在兩者之間。最終他選擇了隨波逐流卻失去了掙扎於兩者之間的真實人性,他的眼睛裡再也看不到掙扎時的“人性光輝”,看不到他的喜悅和痛苦,他變得超然而過於掌控,所以他可以騎在別人身上,也可以在每個人身上灑羽毛,儼然是Party裡的王。

然而,誰不是在「甜密的虛幻」和「生活的現實」之間來去呢? 或許我們的「甜密的虛幻」不是酒也不是女人,不是無止境的夜夜狂歡,卻有可能是耽美於音樂、電影、書 (是是是,我在說自己)? 或許在批判這些人的縱情聲色、空泛寂寞的同時,應該回頭想想:什麼是有意義的人生呢? 就像Steiner對Marcello說的:至少你享受了生活。

Marcello Mastroianni不愧是義大利影壇的奇才,把這個角色的沉重天真可悲又可笑,甚至最後的目空一切都演得很棒 (順便說一聲,他那時候真是帥啊! 難怪把得到凱撒玲丹妮芙Catherine Deneuve那種絕世美女)。

比起Marcello,片中另一個角色Steiner更讓我深感同情。他交往的都是知識份子,他自己也是個典型的中產階級知識份子,他甚至是Marcello的理想典型(應該說是任何人的理想典型)。然而他最後的選擇卻讓人恐懼不已。果然看起來越沉穩入世的人越是危險啊~~。Marcello對他最後的選擇下的評語是,是這個世界的沉淪逼他走向這條路。我的解讀是他也一直在掙扎,他一直努力經營一個完美的假相,但最終這樣的完美把他自己逼入絕境。

片中有三個女性角色具有很大的重要性:有錢大小姐Maddalena、女友Emma、美國女星Sylvia。

有錢大小姐Maddalena恐怕是最和Marcello旗鼓相當的人,世故而難以捉摸。我總覺得Marcello最喜歡她 (不過Marcello的最愛當然是他自己),所以當Maddalena求婚的時候,雖然Marcello對婚姻不感興趣,但還是囉哩叭嗦回了一堆話。我必須承認三人之內我最喜歡這個角色,可能是因為對於Anouk Aimée有親切感吧~她演的這個角色真是迷人啊~完全是種私心啊。

美國女星Sylvia則是Marcello根本追不到的女人。一般的看法,Sylvia這個角色是多數人最愛或至少最驚艷的角色,因為她的艷麗外型和外放個性,不但有放蕩的美,也有天真之處。這個角色完全是討人喜歡的,尤其是她的活力四溢及如此放縱而無保留的美。Marcello對她應該是種棄械投降的心態吧,而且沒吃到就算了還惹了一身腥(沒事被人家男友打)。

女友Emma則是Marcello無法離開卻也無法忍受的女人。她對於愛情如此單一而偏執卻愛上了這樣一個四處尋芳的男人,最後是讓自己和對方都不幸。然而,如果不是這樣的她,什麼樣的女人”會”或者”能”留在Marcello身邊呢?

這三個完全不同典型的女人,對Marcello而言,Sylvia是理想典型但搆不著,Maddalena搆得著卻是無法掌握的典型,Emma是能輕易掌握卻難以脫手的典型。三個都是甜美的惡夢。

有另外一個很有趣的女性角色:那位少女,第一次出現的時候,Marcello還試圖完成自己寫作的夢想,雖然他什麼也寫不出來,一開始還對少女大小聲,但這個少女卻提起了自己的鄉愁,這點讓他突然打電話安撫女友,或許他首次想到”家”這個概念。第二次出現時,Marcello卻完全聽不到少女說的話了,所以他已經揚棄建構”家”的可能性了。

最後,我很誠實地說我很同情甚至難過於最後Marcello的選擇。倒不是「沉淪」這樣道德性強烈的批判。我只是純粹覺得當一個人失去了掙扎的意願,而全然選擇了隨波逐流是件很可悲的事。至少我是個享受於掙扎於此,也慣於看著別人掙扎的人。我不覺得是那個時代(1960)在沉淪,我想每個時代都有選擇不再掙扎的人。

很多想法是未經統整的,所以一致性不夠,總之,我很喜歡這部片。
胡言亂語結束…謝謝收看。

照片來自
http://www.activitaly.it/immaginicinema/fellini/la_dolce_vita/la_dolce_vita_fellini.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romit 的頭像
    Gromit

    活著沒事看電影

    Gromi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