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看完35集時,我很不滿劇情的走向,所以寫了訴狀猛批編導一番 (見35&36分集),所以以下的文字都在向一起討論的網友解釋我對劇情不滿的原因。其實當時大概分兩派,一派是不喜這走向的,另一派覺得無妨。順帶一提另一派後來隨著後續劇情也漸漸爆炸了,所以都是編劇的錯,基本上看劇的只有早爆晚爆的差別。
【施放歡樂走向的嘲諷技】
lmmzm0309親的一席話,又讓我頓悟
在我看來,智安說的話&做的事和當初道京說的話其實是一樣的。
不管我多喜歡你,但我不會放棄海城的。
不管我多喜歡你,但我不會進崔家的。
KISS又怎樣,睡妳又怎樣,我是要娶張索拉的人。
我可以跟你搞暧昧(言語上沒說,但行動上是),但我不會嫁你、進崔家的。
完全一樣的。
換句話說,
編劇是在寫一個「因果循環報應昭然」的故事。
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
現在時候到囉~,崔道京小朋友。
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囉~
【有網友叫我冷靜,但我其實只是不喜歡劇情走向…】
不冷靜嗎??
我不是恢復歡樂向了嗎?感覺不出來嗎?
其實我覺得智安的成長線一直都不錯啊,是最完整好看的。
目前為止,我最常看的反而是20~30集之間,智安慢慢恢復的過程,道京慢慢覺醒的過程。前15集幾乎不太重看的,我覺得那時的她看起來太逞強,很不成熟。
26集是指哪裡?最後對道京狂吼嗎?那部分我認為是在點道京的成長,而不是智安,他可能第一次實際感受到他有「不顧別人心情,自己想來就來」這種個性,而且會給人帶來傷害。智安可能因為發泄,所以心裡卡住的感情有釋放,但沒有實質的想法上的成長。
30集我非常喜歡是因為那場哭戲是集大成、是頓悟,一點也不覺得比較弱。
我覺得比這集的對峙還要意義重大得多。
對峙戲要看談話內容,不然就只是看表演,我反而覺得那些細水長流的細節、人物成長階段轉換才是主幹。
像36集這場對峙戲就只是衝突點,看起來精采,但我覺得對於劇情線沒有主導意義。除非下星期的台詞裡有什麼有內容的東西,不然這週說的,全是未來會打臉的話啊。除非智安「不喜歡海城」這句話讓崔母去思考不是每個人都像她跟她妹一樣,一輩子只望向海城,不然這次對峙到底對誰有意義?
順便借這篇提一下36集對我而言其中一個重點是崔父說的話:
「就好像心裡有了炸彈,什麼都做不了,什麼也不想做,我為什麼會活著呢?為了什麼而活著呢?以後又該怎麼活下去呢?感覺心臟都要爆炸了」
我覺得這句話點出這部片很重要的主旨。
這部劇裡的每個人都在問自己「我為什麼會活著呢?為了什麼而活著呢?以後又該怎麼活下去呢?」
智安一定程度得到答案。道京有勇氣踏出去尋找答案。
死亡讓徐父有自由去尋求夢想。
崔父、智秀、智浩、瑞賢正在想。
最後,先感謝你很想幫我解開心結。
我不是不理解智安為什麼不進崔家,不喜歡崔家。
也不是不理解智安的重點在先成就自己,所以我不是因為她不接受道京而卡住。
每個人的感情觀不同,如你所說,有些人會覺得就算不在一起,保持這種對彼此互相付出的感覺也很好,但這個說法也還是對等的關係。
但我的感情觀是0 or all、要對等,所以對智安現在曖昧的態度有點失望。
多數人認為她有愛,覺得最終他們會成一對,所以才覺得這種別扭的糖也甜?如果不是的話,不就是擺明不會接受對方,卻讓一個男人一直來朝貢,她也不拒絕,偶爾她也會關心他一下,不就是這樣的關係嗎?因為我認為道京與智安現在的付出程度並不對等,而我覺得她不應該是這樣的女生,所以我才不喜歡的。
我本來很期待京安戀會成向我比較喜歡的「男女皆強、付出對等的」的伙伴。但看來還是要走向宇才vs瑞英的那種,男人是情聖,女人只要追自己的夢想,男人會一直等著。很沒現實感。而且道京原本的個性被削弱太多了,我也不喜歡。
反正沒差了,我決定像诗爷的小狮子親一樣要洗腦自己忽略智安曾經「告白」過了。但誠實地說,他們的戀愛線頓時失去很多吸引力。
往後就專心看各個角色接下來的成長了。
【釋然後對此話題最後一PO】
看到社長的新文,突然豁然開朗了。
以下要說的話,不是因為還在卡住中,我看社長的新文章後已經釋然了。
而是看到有些吧友說還是不理解我或我們(每個人卡的地方還是略有不同啦~)在卡什麼,也有人說想要了解。好吧,那就解釋最後一次吧。
我覺得愛是伴隨責任的。
雙方關係在愛的付出上很難兩人完全對等,但兩個人之間至少會找到一種平衡。願意付出自己的愛,我認為也算是一種責任。
但曖昧行為(指告白後講開的曖昧,非告白前的曖昧)不是,曖昧是個特別有利的位置。感受/享受戀愛所帶來的快樂&對方付出的愛,但對於要不要付出愛,我可以自然調控。
我本身對曖昧這個行為深惡痛絕。
因此,不要怪我卡在這個行為上,也不要說服我京安是深深相愛著的。
我只要看到曖昧行為,我就會自動連到那晚我閏蜜哭成不成人形的樣子。
我跨不過去。
社長在比對大嫂的例子時,
我才想起,的確,大嫂vs智安在感情上的選擇此兩例對我而言一樣的不舒服。
大嫂想要婚姻,想要有共渡一生的伴侶;但孩子是太大的責任,對人生&生活方式帶來太大的影響,所以她不想要那樣的責任。
而智安的欲拒還迎,她無法/不想/理性上不應該「與崔道京有任何發展」=「不想/無力付出自己的愛」「無法/無力承擔愛伴隨的責任」,但感性地無法/心疼所以不想去「拒絕道京給她的愛」。(/代表的是不同人對她不同的認知)
或許還有些人想說:智安沒有不付出愛啊,口頭上說不要發展,但行動上是照顧道京,是在付出愛的。然而,其實這點也是背離我邏輯的,我或許真的是比較理性思維、缺乏浪漫細胞的人。
我的思考邏輯是:有一個特定「目的/目標」,就必須要有特定「行為」,才能達成那個目標。
所以目標是不進崔家、不與道京發展關係;那行為就應該有推開的動作,不接受任何對方給的愛,也不給予自己的愛,不讓關係有進一步的發展可能。
不要試圖說「情不自禁」「她也愛他」「瘋狂偉大的愛」來說服我,都是成年人了,難道這點自制力也沒?
往後,不管是把道京當成醫生看;或者把道京的一個月提議視為兩個人退回朋友位置輕鬆的相處,當然道京常常是在伺機而動,反正我已找到一個不卡住的方式觀劇。其實,我頗喜歡36集兩人吃飯時的對話,像朋友一樣很輕鬆,不甜也沒關係,這樣真誠的對話比突兀的灑糖好。
有些朋友或許仍然無法理解35集我卡住的點,那也無所謂。就像有些人不喜徐父、有些人不喜智秀,不是因為徐父或智秀不好,而且他們的行為或個性讓某些人回想到了現實裡的一些不好的經驗&抵觸了觀念裡的基本價值觀,所以沒有對錯是非。不需要說服別人,各自有喜好就好。
其實我也逛了不少樓,也有些親在我的樓裡寫出自己的看法,所以如我上面寫的,我都懂你們在說什麼。只是每個人有自己的思考邏輯及價值觀,不可能也無須妥協。平和的溝通,了解彼此的看法就好。除非是法律禁止,道德所不容的,沒有哪種價值觀是對或錯。
不要試圖說服別人,想理解的去理解,不想理解的就罷了。不要覺得「是你看不懂所以你才會這麼想」之類的,也不要扣人帽子,那樣的想法有點居高臨下,而且對彼此的溝通沒有幫助。不如,轉個彎來反省一下,是對方看不懂劇,還是你看不懂對方的文章呢?我是做政策分析研究的人,我們所接受的訓練是必須要先完全讀懂文本才能進行文獻的比較和評論,所以我傾向不輕易地批評別人立場及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