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ds (1981)
Director: Warren Beatty
Cast: Warren Beatty (John Reed), Diane Keaton (Louise Bryant), Jack Nicholson (Eugene O'Neill)
昨天看了一部很棒的老電影「Reds」,我第一次覺得WB真的有才華演技,同片還有我喜歡的Jack Nicholson & Diane Keaton。本片雖有三個小時,但對於二十世紀初美國左派人士有興趣的人,不妨看看,對我而言,這段時間的歷史是空白,所以對於發現許多新的人事物很興奮,包括John Reed這個人和他的「同黨」。其實理想和現實的差距真的很大,看完我不禁這麼想。
電影的主題圍繞在Jack (John Reed) & Louise的愛情故事,never doubt,要不然觀眾怎麼坐得住三個小時? 很特別的設計是穿插當初他們的友人、舊識的訪問。兩人相見時,Jack已是小有名氣的記者,Louise則是作風大膽前衛的業餘作家,卻被困在Portland的保守婚姻裡,兩人見面一拍即合,Jack邀Louise來NY,兩人在NY過著快樂的日子。
但唯一的問題,除了擁有Jack的愛情和陪伴,Louise發覺她迷失了自己,她自稱是作家,卻寫不出什麼像樣的作品,和Jack的朋友出去時,她不像他們辯才無礙、滔滔不絕,也不像他們各有各的信仰(如共產主義),及關心的對象(如勞工階級),所以她顯得平庸而不受重視,但她原本是Portland上流社會的 “Center of Attention”,以離經叛道著名。
這種情況下,加上Jack交友廣闊又常常遠行採訪,讓她常覺得被忽略,她和Jack的朋友Gene(著名作家Eugene O'Neill)有了 “外遇”。發現此事的Jack,為了留住她,不婚主義者的Jack竟向Louise求婚,兩人在Houston過了段快樂生活,某日因Jack發現Gene很久以前寫給Louise的情書,兩人又大吵一架,Louise憤而離開,遠赴在戰火下的法國工作。
【Note: 告誡各位女士先生們,如果結婚前對方就琵琶別抱的話,還是別結婚了,不是因為他/她不忠貞,而是如果你/妳Care他.就不可能不care,別這樣折磨自己。另外,交好友的話,千萬別找情詩寫得好的,要不然老婆/老公很容易被把走…。】
Jack前往法國說服Louise一起赴俄,目睹即將成形的布爾什維克革命,我想一直到在俄國的日子,Louise才找到她自己的定位,重新or開始成為一個“能寫”的作家。兩人回到美國,Jack開始投入革命活動,寫了他畢生最著名的作品「Ten days that shook the world」,且成為社會黨的領袖之一,但此黨隨即分裂,激進革命派被鬥出,激進派隨即分為二派各自成立政黨尋求共產國際的承認。Jack只好隻身又赴俄,此次他看到了革命後,共產統治的現況,他首先被監禁(為何被監禁的原因我沒看到,是否有人可以簡述一下?),被釋放後,他要求共產國際承認IWW的要求又不被答應,而且連原本死忠支持共產革命的朋友Emma Goldman (Maureen Stapleton)對於布爾什維克黨的統治感到失望,而想逃離俄國,Jack想必有一定失望,但他深信這是過度期、陣痛期;然而,我想Jack真正對布爾什維克感到絕望,是被派到中東 “傳教” (傳共產主義革命教)時,長官刻意把他的演說裡的Class War (階級戰爭)改成Holy War(聖戰)時。由中東回來的Jack,終於與不遠千里踏遍俄國尋他不著的Louise重遇,然而隨即他因肺病病逝俄國,成為第一個葬在克林姆林宮牆下的美國人。
此片的可貴之處在於在愛情故事之外,對於John Reed此人的生平巨細靡遺,所以我個人把此片當History Channel 的紀錄片在看。而且,對於人性的描述也很細膩,像描繪Louise在NY的迷失,而後緩慢找回自我的過程,以及Jack對革命由理想主義態度到追求權力,到懷疑失望,我覺得這兩個角色的刻畫都很深刻立體、發人省思,這兩個人的轉變都是值得另開一文慢慢討論的專題。
劇照來自
http://keikai.blogspot.com/2005_09_18_keikai_archiv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