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等了半年才等到…果真是望穿秋水。
上次寫動畫時,把劇情都寫過、討論過了。
這裡就單純談和動畫處理不同的地方,以及簡單的電影評論。

首先,我很同意Genie & Miel的評語「好像少了些什麼~」
嗯…我總覺得好像沒到點的感覺…,節奏有點怪怪的…
以前看野田妹的感覺,總覺得針針到點(針炙?),笑點哭點很清楚,情緒感染力很強,
但這個後篇卻有總「快到了喔~,期待期待~~!! 耶? 差了0.5公分?」



再來是,和動畫的小比較,
改編的蠻不同的,所以我只就我比較有興趣的地方談一下:
1) 歐克雷老師:電影裡很清楚地談到為什麼不讓野田妹去比賽(野田妹問他的那幕~)、刪去了和Miruhi對峙(改成和助理說了)。我覺得這樣更動也不錯,而且比較附合真人版老師的長相,
大概是我覺得真人版老師的長相感覺是「自己就蠻天才的,比較灑脫,對學生也比較自由~」;
動畫版老師的長相則是「努力型的,事情藏在心裡不會直說的」。

2) Miruhi:比較像是有計畫地把野田妹帶上首演舞台,動畫/漫畫則是是臨時起意,做完了發現野田妹不見了超心虛~。
這個改編也沒什麼不好啦,而且因為電影版很想用CG的樣子,所以非得用超過一分鐘的時間,把Miruhi魔鬼形象具體化…(只有我覺得那個圖很像星座的星盤嗎?)。
而且,是我太久沒看到真人版Miruhi了嗎? 我怎麼覺得這傢伙沒那麼睿智(笑~)。
對了,野田妹和Miruhi合作時,野田妹臨時改了彈法,讓Miruhi和整個樂團努力趕上野田妹~這段也被刪去,我個人覺得頗可惜。

3) 千秋:陪野田妹練琴,改成自己覺得練得差不多了,他就去忙自己的(動畫是野田妹自己說「你去忙自己的事吧~」)。
我個人有點在意這點,我覺得電影版的野田妹好像比動畫版更依賴千秋…,不過這是個人喜好啦…。

4) 動畫版多了很多細微的舖陳,層層疊起來野田妹後來的絕望情境,但電影裡這些都省略了…,其實有點可惜。打個比方,不被歐克雷認同是推到地下一樓,知道千秋孫蕊合作拉斐爾--地下二樓,好死不死練貝多芬--地下三樓,千秋孫蕊合作結果超棒--地下十樓,原來地下十樓魔鬼會出現啊?

這個本來就很難,因為後篇的內容本來就比前篇的內容更多,情緒也更多起伏,所以要收到2小時內實在太困難。其實我在想如果把CG的時間減短一點(我知道很貴做了不用很可惜…,但…多而無當也…),把回想片段刪掉一些,把清良那段移到上集或刪去,就會有比較多時間。

5) 和Miruhi公演後就待在家? 沒出去流浪? 這個其實我不太確定…。
如果是待在家的話,千秋一定會發現啊? 真是不懂…。

6) 最後結局還是電影版的比較甜~~,兩人終於在舞台上合作了,但就只有在最後字幕一小段…(怨念),
漫畫再繼續畫吧~這樣收尾實在太讓人不滿足~。



最後,再回到節奏問題,我個人覺得中間那段的節奏很怪,有些地方如果音樂帶的好的話,不用花很多時間,也會讓人覺得情緒出得來,但後篇給我的感覺是很趕,想把很多劇情全部都填進去,所以有些地方描寫來不及到點,觀眾情緒也被秒殺;另外,野田妹的情緒應該要越來越沉重,重到她自己無法理解也無法釋出,但電影裡卻是:沉重,下一刻是沒有陰影的快樂,接下來不開心,最後卻是沒有深度的難過,我覺得上野樹里應該是演得出不同程度沉重的演員,所以我傾向是剪接和導演編排的問題。千秋也是,後編對千秋這個角色的心理變化也是很重要的,但同樣的,劇情編排沒給千秋足夠機會去表現。

我覺得一直以來喜歡真人版的原因是:音樂、一群好演員、真心了解這個作品的編導的完美結合,表現出來的情緒真實而飽滿,笑中帶淚;但後編裡卻覺得有哪裡不對…,情緒有被中斷的感覺,無法完全感動。

如上所述,其實我沒有很滿意後編,但我想是等了太久,又先看了動畫版了,而且後編的情緒很重、內容又多,對於導演是很困難的作業,如果是三小時版的話,我想說不定成績會好很多吧?

啊~以後就沒有野田妹看了啦~。

PIC: 來自百度的上野樹里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romit 的頭像
    Gromit

    活著沒事看電影

    Gromi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