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部電影好的地方太多,不一一細述了,尤其李安細心雕鑿的舊時上海,每張桌子、每個小地方本身都是歷史都是戲,這點就得請大家自己體會了。這裡只提幾點我覺得特別有趣的。
1) 語言
裡面出現的語言有國語(據說為了角色背景,所以是帶有南方口音版本)、廣東話、上海話、日語、英語,除了易先生幾乎只用國語外,每個重要角色多半說了兩種以上語言。湯唯的角色則除了日語外幾乎全部用上,而且還都得要求流利。淪陷時期上海地區的大學是用日文上課的這點,我倒是非常驚訝啊~。真的嗎??? 哇~好徹底的文化政策啊~,但是學生怎麼可能聽得懂,這樣怎麼學東西??? 小學還合理些,大學突然用日文上,學生如何學習“高深的學問”呢??? 我可是相當崇敬當時的大學生的,尤其民初學者們不但中文底子好,英文對答如流者也不在少數,他們求學若渴的精神,使他們透過學習語言而非翻譯以直接探索外國學問,多少民初學者都是原文書捧在手上(王佳芝在片中亦是),比起來,別說現在的大學生了(不忍悴“比”?),恐怕連我們當代的博士班學生都無法像那種境界,至少我對此感到自慚形穢。
以上扯遠了~ ,只想說李安重現了當時的語言狀態,在當時的上海得對什麼人說什麼話,至少出現了四種以上的語言:國/英/日/上海話,(有點期待法文說不定也會出現…看來是我想多了),廣東話則變成麥太太的鄉音。這點以往很多片都沒留心,或刻意省略,我倒是很喜歡這部分,可惜外國觀眾很難看出這點。
看到有幕有人對著易先生說廣東話,易先生卻沒什麼反應,不禁會心一笑,偉仔當時一定很想直接回廣東話吧…。
順帶一提,原本以為可能會成問題的演員口音問題,原以為因為各自背景關係,所以可能會南腔北調也再所難免,在此片裡我覺得成果算是成功。也可能我也沒那麼挑剔吧,看『臥虎藏龍』時,我也不覺得周潤發、楊紫瓊、張震口音真有那麼糟,前兩者本就是設定廣州人,張震更是設定塞外土匪,口音能有多標準? 本片裡,我覺得演員口音多半都被修得很完美了,至少我不會想多苛求了。
2) 租界裡的外國人
印象深者
其一,以我看過的電影裡第一次看到提及當時的外國人也得拿糧票換硬麵包,裡面外國面孔極多,不像以往有關上海租界的片子,的確外國風情強烈,但外國人卻少得可憐,還個個都會說國語。
其二,日本租界區的描繪,我以往也很少看到,所以覺得很新鮮。裡頭有祇園片段,還以王佳芝的眼睛看到喝醉的日本軍人模樣,這段到底是為了接續易先生的「日本近亡論」還是另有其意呢?
PIC From:
色戒:專訪王蕙玲3/3
http://blog.yam.com/tonyblue/article/12020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