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這段的確有言過其實的部分,所以充其量是個人期望、希望,以及個人看這部戲及寫劇評的動力。
我覺得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思潮,反映了國家及國際社會的事件起伏。理性主義、自然主義、浪漫主義、存在主義這些思潮的興起背後都有一個時代背景。
二十世紀前期思潮在各國的相互呼應,主要靠作者的作品,例如:日本作者們讀了《共產黨宣言》,寫出《蟹工船》;讀了左拉《酒店》等自然主義派小說,又發展出日本自成一派的私小說。
六○年代的思潮,反戰、爭市民權、社會革命,則又多了一個媒介,靠著電視轉播的力量在世界中傳導。
我們的時代因為全球化,理論上最容易形成世界性的思潮,而且因為全球貿易自由化,使得每國或多或少都遇上M型社會、貧富差距變大、社會階層間不易流動的現象。這樣相似的環境使得各國人民在面對差不多的機遇及困境。目前有些政治潮流可看到跡象,像是對自國的保護主義、欲獨善其身(英國脫歐),對於政黨政治的失望,促成非傳統政治人物的崛起(川普);然而,在文藝思潮上卻缺乏有力的作品。
不管是小說、舞台劇、電影、畫作、哲學書籍,我覺得好的作品有兩種,一種是不管時代怎麼變遷,內容還是能讓千百年後的人們認同或動容。另一種則是能夠反映一個時代,甚至改變一個時代。
然而,人們不看書了,只看短短字數的Twitter、微博。甚至連文字都不想看,IG等以影片照片為主的新媒體更受歡迎。這種情況下,還有什麼作品能反映時代?而且還要能讓人們看見,才能影響人們?
多數的電視劇作品因為是娛樂,不太與時代相呼應,甚至有時刻意與時代脫鉤,好讓觀眾在電視劇裡作個好夢,所以這才讓《黃金》特別。早在一開始寫劇評我就提及題材很吸引我,這點依然沒有改變。
《黃金》的時代意義很強,幫N拋世代發聲,幫他們吶喊出心裡的悶苦,形成一個心情的出口;同時也幫他們找出轉念的方法,社會我們是變不了,但自己能變。筆者稍微想像的更美好一點:如果人心變了,社會就可能變,政治也可能變(指其他政治制度的國家,這大家就心照不宣吧)。
像日劇《Change》當年也是反映日人想要改革日本政治的潮流,播完沒多久就政黨輪替(Party Alternation)了。1955年後首次有非自民黨政權取得眾議院選舉大勝。不敢說這部日劇真的有產生推動的作用,但至少反映了人心思變的情況,而且看得很準確。
再回到思潮的討論,韓國人所面對的問題對在異國的我而言並不陌生,社會及經濟環境往這個風向流動,各國也早晚都會面對。在台灣近年也有些討論社會問題的好電影,熱衷或注目草根社會運動的人也增加。
經濟困境裡掙扎著生存的人,只能冷眼看著炫富的富人們,滿喫著相對剝奪感,厭惡卻無法憤恨,因為社會及法律制度表面上看起來如此公平,因為是全球經濟活動去造就他們的成功。我總覺得這苦境與二十世紀初期很能相互呼應。這個時代的思潮理應貼近這樣的一般人去回應或緩解痛苦。
這個時代的思潮恐怕並不是以特定書籍作品形式,而是藉由社群媒體或深入簡出的媒體作品展現。若能讓每個個人去思考自己的人生是什麼,之後再去思考與社會的連結是什麼,能靠自己微薄的力量為這個社會做些什麼,便能發揮作用去凝聚一個社會。換句話說,當每個人都站穩後,每個人都願意扶這個社會一把,社會就有機會變得更好。我認為《黃金》有這樣的野心,提供一個契機去讓人思考「思考自己的人生是什麼」,也或許已經發揮了特定的作用,至少劇本在個人修為成長上,的確下了不少苦工。
這也是為什麼,我並不在乎《黃金》現實不現實、完美不完美,我覺得它已經造成一個社會現象,已經凝聚足夠注意力,造成足夠風潮。對這些角色的感同身受,說不定已經讓一些人有契機去思考我是否還要進大公司,我是否要繼續拋棄我原本以為我無法擁有的事物?(=還要不要N拋?)說的更極端一點,光智安「30集反省人生路的哭戲」、「40集自述經歷劫難後找到人生位置」的兩場戲就夠切入重點了,我已得償所願。
為什麼不單一談《黃金》卻要一直說思潮呢?我期待《黃金》的成功,讓每個國家都產生類似的作品,把類似的想法傳播到別的國家。我覺得這個時代需要這樣的作品,讓一般人不輕言自我放棄,不那麼盲目簡化社會成貧與富,僅問自己要待在哪一邊。我們需要這些作品提醒我們:路永遠有得選,不然也能開拓出來。
如果說二十世紀是「極端的年代」(by Eric Hobsbawm),主題為革命及戰爭後人類世界的秩序的翻轉,而人只能對應大環境活著。那麼這個時代的主題應該是個人的自我實現與成長,先找尋到自我、追求自己的理想實踐,再考慮與他人(或說社會)的連結。這也呼應到L親及社長所說的水瓶時代的來臨。
我從未追過長劇,也沒這樣寫過長期劇評。我之所以花了這麼多時間看此劇,花了這麼多時間分析此劇,是因為我對這個題材的期待,看中這個題材在微觀、宏觀層面的潛力。這樣的作品所帶來的影響,小則撫慰心靈,大則改變人心。倒不是期待這部播完就會有社會改革活動之類的,但就算只讓一小群人改變人生觀,那也是一件美事。誰知道這一小群人裡,有沒有未來各個領域的先鋒?
[寫在五○集後]小小抱怨
延續上面主題的一點小小抱怨。
我一直表達出我對這段愛情線寫法的無奈,主因是我想要的效果是社會對於智安這個角色的認同,而去反思自己的人生。如果這個編劇用比較合理的進程去寫兩個角色愛情線的發展,大家也就能安心地覺得夢想與愛情是能同時追求,無須拋棄任一方。就算不讓兩個人馬上在一起,但讓兩人相互了解、相互扶持,即把愛情線放在副旋律,但主旋律仍放在女主角的自我實現。
然而,愛情線的拖曳反覆,削弱了一般人對智安這個角色的理解及喜愛。相反地,一般人可能更去同情相對在愛情裡「看起來居於弱勢」的道京;但認同道京對於一般人的自省幫助不大,因為他不是一般人。
我可以理解京安戀中,兩人的困難,也理解編劇在寫一段因為難度太高而有無限低谷及山丘的愛情,不管是為了她自身的堅持,還是為了博收視率。
但我還是無奈…。
對我而言,這段愛情線給人的反覆無力感,只是在拖累這個題材的完整性及社會影響潛力。
記得社長還是哪位吧友之前提過「不要太堅持自己的期待,靜待編劇給的故事,享受編劇的思路」,我的確有自己的期待,所以相對也會有期待落空的感覺。
罷了,究竟還是部收視率超高的國民劇,能有多少影響力就順其自然吧~。
或許編劇能在最後兩集裡,進一步展現故事完整性吧~。
怨念:題材仍然很好,只是被後期發展削弱。
編劇要提醒的事應該是說有些人只是一味要往大公司跑,搞不清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主要是心靈的想法:就算過一樣的生活,能不能夠喜歡上這樣的生活。像徐媽就是不再自怨自艾,盡力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情。這也是為什麼我其實還是蠻喜歡這部,他裡面表達了各種各樣的人生要怎麼活,你要怎麼讓自己的人生有意義,也不只是說追求夢想這麼簡單的議題而已。觀念的改變很重要,像智安、道京都決定要過自己想要的人生,而不是照著別人希望的走;但是這種人生也要自己慢慢地一步一步走過去啊。
然而,但是我覺得感情線及徐爸讓大家分心了,有點把這部分給削弱了。我覺得很可惜。如果京安各做各的事情好好發展事業,等到水到渠成的時候再在一起,不是很好嗎?但是應該就沒有收視率了。而徐爸這個角色則是突然變得存在感太強,後期的劇情沒有前期好看,編劇太重視徐爸這一點要負很大的責任,角色比重太失衡,又沒有特別重要的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