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其實這篇只是文學的雜談,和這四個字無關的,我只是喜歡文不對題罷了)

前日,朋友問我,最喜歡的台灣作家?
想了一下,回答了:「白先勇」

其實應該說,我看過的台灣作家作品都不多,所以很容易選擇。看白先勇之前,應該是張大春或楊照吧? 高中時很喜歡楊照,我想是他那種 “聯考完,把參考書丟在校園空地裡燒掉”的憤怒氣質,讓當時身為慘綠少女的我很有同感。後來我長大了,不那麼憤怒了,而他則熱衷政治,不那麼文學了,頓時以前收藏的他的書,就此不再想翻開。

最近很喜歡在線上看「今天不讀書」這個節目,也不知是不是看多了,所以很想開始看些文學的書,也或者是政治的東西看多了,自然而然想要別種東西調劑一下。聽到蔡康永談《金閣寺》時,突然想起了自己看三島的經驗…,也不知為什麼三島由紀夫的東西雖好,但就是沒那麼喜歡,沒辦法像芥川龍之介一樣想看數次、想收藏。我覺得三島太 “かっこうつける”(在這裡好難翻,翻「耍帥」不知對不對…,我不知道中文要怎麼表達我的感覺)、不夠真實。他的作品不乏談論自我意識,看似挖掘主角的個性的東西,但那種 “告白、剖白”卻有種層層疊疊的裝飾味,沒辦法看清楚真相,真相被很聰明地掩蓋住。自欺且欺人。

芥川的東西則不同,他筆下的人生和自己都很真實,因為真實,所以我打從心底感同身受。為三島所寫的人生而悲喜則覺得很愚蠢,幹嘛為了作者編出來的陷阱如此投入…? 芥川的東西讓我會心(或邪惡)一笑、難過甚至哭泣,其他的日本作家則較少讓我有這些反應。

看森鷗外的《舞姬》時,我看到了愛情毀滅性的美,也看到了作者的自負和殘忍。看川端康成的《睡美人》時,我看到了青春易逝的感嘆,也看到真正的可悲。對我而言,真正困擾我的,不只是老人的手在被安眠藥迷昏的少女身上遊移這點,而是一個在世界浮沉六、七十年的靈魂,生命經驗和智慧並沒有讓他脫離對青春肉體的慾念和渴望,如果他渴求的是一個能談生命、人生,進而有肢體接觸的女性的話,我不會打從心底如此厭惡這噁心的老男人,我不得不批判他:過了幾十年,渴求的還是皮相、表面,那活該你只能歌頌青春,因為你從不了解其意義,你根本虛渡你的生命。如果你努力地享受每一天,思考、笑、快樂地活著,你該會知道去碰觸、觀看一個被迷昏的少女根本是罪惡,用金錢去購買這樣的時光是物化另一個人類,難怪你一路走來只有悔恨,因為你允許自己一直在做悔恨的事。

Damn… I am so judgmental to hero in nove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romit 的頭像
    Gromit

    活著沒事看電影

    Gromi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