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看完了白先勇的《寂寞的十七歲》,這是他早期的短篇小說選集。很久沒有看文學的書了,在網路上看文學的東西,總覺得就算文字相同,卻沒有看書的感覺,我想在這點上面,我還是極度old-fashioned。

和朋友聊完白先勇後,她說:「妳大概喜歡被兩個文化影響,然後兩個文化交織在他/她的文字裡的作家吧? 」

「嗯…或許是」我說。

再仔細想想,除此之外,我喜歡看人的掙扎。
不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的自找麻煩 (其實不該這麼說,明明自己也有過這階段的),也不是傷春悲秋的多愁善感,而是真真實實人性化的掙扎。

在原生和其他文化、種族間的自我認同掙扎 (如白先勇的《台北人》、吳濁流的《亞細亞的孤兒》)
在理想和現實間的掙扎 (如費里尼的電影『生活的甜蜜』)
在藝術和人性間的掙扎 (如芥川的「地獄變」)
在社會價值和自我慾望之間的掙扎 (很多日本小說的主題)
在極體體制和個人自主意志之間的掙扎 (《1984》《我們》等烏托邦小說)
在要當末代貴族/華族/天才…或當平凡人之間的掙扎 (白先勇、張愛玲、太宰治)
在利益和道德之間的掙扎 (族繁不及備載)
……

喜歡看掙扎,不是因為我殘忍(我雖怪誕但不至於如此),而是我覺得那才是 “人性的光輝”、“真實的人性”。人本來就是活在各式各樣的掙扎裡,人不會只有善惡兩極,沒有絕對的善人和惡人,所謂的 “惡人行惡”也會有他的邏輯,有他掙扎後的 “義無反顧”、“為所應為”。我想從這些掙扎裡了解人性,我想懂得人到底是什麼? 就像我中學一直煩朋友的主題:「人類好奇怪? 我不懂人類…」想要了解人類的概念還是不斷在腦海裡盤桓不去。

長大以後,漸漸了解有好多人擁有我無法理解的邏輯,而我從厭惡、看不慣…慢慢學會用研究的角度來看待這些人,這也是這世界值得探索之處,不論是什麼事物,換個角度,一切都會不同。都能變得有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romit 的頭像
    Gromit

    活著沒事看電影

    Gromi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