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讀阿Q和差不多先生,覺得「對啊~這樣的人生態度真是不行~」
但現在反而會換個角度想,當然不是指對兩者的作為照單全收,我覺得在持續要求自己之餘,知道自己的極限、能耐,然後,不過度壓迫自己,其實是一種智慧。同樣地,對待朋友時,不強迫對方,不給對方壓力,不用自己的邏輯批判對方,很自然地接受對方的真實樣貌,也是種需要練習/實踐的人生智慧。在面臨人生逆境或不順時,能在其中持續相信自己,拮取值得學習的課題,用正面的態度來看待世事,更是一種人生大難題。
小時候的自己一直找不到人生的意義,因此覺得沮喪厭世,殊不知人生的意義是自己決定的,不斷思考要當什麼樣的自己、要什麼樣的人生也可以就是人生意義,至少現在的我覺得:人生意義不是找來的,而是自己決定的。正因如此,人生意義無法放諸四海皆同,無法給個集體實踐型的統一答案,每個個體必須自己去決定、選擇。有時候,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決定其實也是下了決定,一切都是Free will、個人意志,人生不會全然的別無選擇,不要把自己的選擇推給家人、社會,顧忌家人、隨波逐流都是自我意志,只要是自己的決定,沒有人能批判你,但重要的是自己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正因為人生是很私人的東西,所以沒有比較的必要,並沒有人生對照組這種東西,每個個體是無法放個變因就能研究的,每個人的人生都有可能只因為某個雨天、在某個轉角、遇見一個人或一件事就改變一切,人類是無法對照研究的,因為每個人生都是與眾不同的,無法generalize,每個人生都註定只是單一的個案,再怎麼樣看似無聊、平凡的人,他/她的人生對他/她都充滿意義,輕易地拿其他人來比較、對照,是種不尊重的態度。基於競爭心態而比較更是多此一舉,到底目的是什麼? 想証明自己比其他人都優秀? 但陷(限)於這樣心態的人怎麼可能“比較優秀”呢? 有的人一生汲汲營營,每天沒日沒夜地工作,就算功成名就,卻過勞死死掉或眾叛親離;有的人一生平凡、沒有什麼大事業或學識,卻知足常樂、親友常伴,可以比較這兩人的人生嗎? 用何種標準?
一切都是選擇,一生就是不斷選擇的過程,沒有學術意義上的outcome、result,唯一有的是位於終點處的死亡。到死之前,有人累積金錢、名聲、朋友、愛情;也有人累積怨念、敵人、仇恨、背叛…,一切都是自我意志,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自己的決定。
我是個人生的理論派,試著朝著我領悟的理論去實踐一切,我選擇當個當朋友遇到困難、痛苦時,會想用真心去幫助他/她的人;我選擇追求自己想要的夢想,但不傷害、壓制、背叛他人的人;我選擇和社會、家人期望做一定程度的妥協,但持續自己理想的人;我選擇結交讓我受益良多(尤其在思考層面上)的朋友,也選擇不拒絕和其他人接觸;我想要累積一定程度的金錢,好讓我維持我想要的生活水準,但不想被禁錮在以金錢為中心的牢獄;…。我有各式各樣的選擇,但我同時也了解我必須考量我的能力、社會價值、現實環境,我會一直和這些力量拉扯,掙扎地保有自己,在這些過程中,享受著和朋友、家人共享的快樂時光,也試著欣賞自己的成長、在這些掙扎中的變與不變。
- Jul 05 Sun 2009 02:06
選擇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