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兼談父後七日)

果然是部很感人的好電影,好久以前就入手了,但覺得看了一定會哭,所以一直放著不敢看。
果然哭了…哭點很自然…不是很刻意讓人哭的種類,因為感情很真摰,所以看的人也很真心地受感動。

我喜歡導演的節奏,喜悲參半但不拖泥帶水,一開頭的地方有一些比較喜感的呈現,這樣能比較幫助觀眾進入戲,拿我自己來說,看電影前已經知道是這樣的題材,所以或許在看的時候警戒心是比較強的,不想情緒過度投射,但導演的拍攝手法或劇情走向,讓人很輕鬆地進入劇情;我另外很欣賞導演拍入殮儀式時很莊重的做法,讓人覺得這樣的儀式是必須的,這是一種尊重死者和喪家的表現,或許也可說成是最後的告別,這種拍法足夠說服大家為什麼男主角會想要繼續這樣的工作。

我很驚訝原來在日本入殮師是會被朋友家人反對的工作…,我很尊敬好好地做這些工作的人,我覺得他們很了不起,這是多數人會害怕的工作,而且因為接到的case不總是"善終"的情況,常常會面臨不好處理的case,但他們必須很冷靜很尊重"客戶",讓他們最後一程一路好走。我覺得最辛苦的是,他們每天遇到的都是別人很難過的情境,那種精神壓力非常痛苦,他們為了表現莊重,大概連表情也完全不能放鬆。我覺得這是很辛苦的工作,但沒想過是被人歧視的職業…(我真的不知道台灣的情況耶? 應該沒有歧視吧?),當男主角的太太嫌他髒時,我很驚訝…? 是因為碰過遺體所以覺得髒嗎?? 但是我們每天在做菜的時候都在碰豬、雞、魚的遺體耶?? 難道我這樣想比較奇怪嗎?? 如果是因為處理某些case(例如發現時間晚有腐化現象)所染上的味道的話,他也都在澡堂洗乾淨了吧?? 還是種精神上的感覺嗎??

「父後七日」和這部都在談喪葬文化,前者以喪家的角度,後者以專業人士角度。以電影成就、情感表現而言,我覺得這部比較完整,但父後有很濃厚的台灣感,像「海角七號」一樣都是電影表現其次,但用草根精神贏得台灣民眾的喜好。以文化層面來看,兩部都很值得一看,兩國的喪葬文化恰恰反映了兩國的文化,日本很有秩序、程序簡單但很莊重,台灣(順帶一提這個是道教的儀式)有一連串不同的儀式,感覺很絮亂鬧烘烘的,看起來有點後現代有點倒置感,像是失去原有主題般的,但充滿人的色彩;岔題一下(我想這也是台灣精神吧? 無厘頭?),每次看到選舉場上面的人在演講時問台下"好嘸好",我都會聯想到小時候外婆去世時師公問"有嘸"的情境,總覺得很詭異。不過說老實話,如果我掛掉的話,我會比較喜歡日本那種簡潔莊重的方式;管他的,如果我掛掉了,我也感受不到了,隨意吧。

對了,這部片裡,男主角看著逆流而上(後來死掉)的魚說:「反正最後都要死,那麼努力要幹嘛」
我的感想:
1) 人生亦如是
2) To 蔣介石:這才是正常反應吧??
3) 是沒錯,最後都會死,但想掙扎一下,留下一點什麼,就算只是一點漣漪也好。不過,像樓上那個留下太多漩渦也不好…。(開個玩笑咩~老蔣~)



順便工商服務一下,「父後七日」內我最愛的一段: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c2ALzXg5mA

PIC From
http://classical977.files.wordpress.com/2009/05/e98081e8a18ce88085-1.jpg
http://imcaroline.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262427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romit 的頭像
    Gromit

    活著沒事看電影

    Gromi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