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蘇編的家庭觀】

這部戲裡讓我有點好奇、驚訝的是蘇編所描述的人物成長,都是先脫離自身的家庭(原生環境)才開始有成長的可能。雖然我覺得在現實人生這也是合情合理的,像我覺得離家在外地生活就是人成長的契機;但主角的幾個角色都不只實際上離開家人生活,而是在情感與家人產生疏離感。連看似成熟度高的赫,也是與父親分開住,與父親、姊姊在外也不告訴他人彼此關係的。

與別部蘇編的家庭劇《瑞英》來比較:瑞英的家是支離破碎的,因為父親。宇才的家是貌合神離的,因為父母之間沒什麼感情。好靜的家看起來功能性良好,但父母之間也是有許多歧見,而且母親與大哥(前妻生的)關係尷尬。當時我只覺得這只是單純「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所以看瑞英的時候我並無意探索蘇編的家庭觀。

然而,《黃金》此劇是在探討每個人的成長,某個人的成長路徑不一樣。有時是對應某個人際關係去引導人成長,像遇到智安對道京而言是契機,離家對他而言是過程。在此劇有數例是要先拋棄、切斷與家人的關係才能去釐清自己的本質是什麼、想要什麼,像徐父、智安都有點像如此;甚至智秀也可以說是如此。

讓我不禁想問,到底家這個概念,對蘇編而言是什麼呢?是因為是家庭劇,所以必須要這樣質問家庭是什麼?家人是什麼?所以才設計有問題的家庭?還是蘇編本來就對家庭的概念有根本的質疑及不信任感?

是否蘇編認為人類在成長的過程,是否必須先切開與家庭的有形無形的連結,才能達到成長?還是只是我走火入魔腦補想太多(笑)。

我沒有答案,只是好奇而已。大家覺得呢?

 

【家庭觀補充】

前面寫家庭觀的時候,我有疑問為何劇中人物都要離開家來療傷或成長。

kiki_lin在路上親幫我們補充了心理學上對此的研究,原生家庭的醫治的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不知道有原生家庭的問題,只是覺得痛苦,見不到家人的時候想念,見到家人的時候,過不了多長時間又開始衝突,無法和睦相處。也有的家庭是只能做淺層次的溝通,大家相敬如“冰”,不能談及深層次的內容

有的人會選擇逃離,但是即使離開家人以後,仍然會遇到與家人相似的“朋友”,重復熟悉的痛苦。

第二個階段:開始明白有原生家庭的問題,嘗試開始重建自己的界限,開始學習劃界限,但是遇到家庭的激烈反對和攻擊,會比第一個階段更加痛苦,因為暫時還沒有辦法,也沒有能力離開家庭。

有的人就退縮回去以前的互動模式,因為“熟悉的痛苦”反而比較好受。但是有的人會選擇繼續走下去。

第三個階段:開始可以劃界限,可以離開家庭,找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開始醫治,開始找到相對安全的“代父母”來得到滋潤,但是還沒有勇氣嘗試回家。

在這個階段的末期,開始能夠認識到原生家庭不僅有傷害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有很多的傳統、習慣都是今天仍然給我們帶來祝福的,開始對原生家庭“去妖魔化”,開始有“盼望”。

以上內容為轉發。

劇中所顯示的智安也好,赫也好,無不符合原生家庭醫治的這個階段。無論中外,成長中受過原生家庭傷害的都在走著這條路。】

感謝kiki_lin在路上親的補充,我認為這個知識對於理解各個角色與家庭關係有很大幫助,與各位吧友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romit 的頭像
    Gromit

    活著沒事看電影

    Gromi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