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此篇為針對以下文章的評論:於 吉村 剛史台湾でじんわり冷めだす「日本語学習熱」:日本は台湾の「親日」に依存せず、対等な日台関係構築を」『jbpress2020817日,https://jbpress.ismedia.jp/articles/-/61724?fbclid=IwAR0LoeKxYZ8sVTfBwymNQjC6hOj0rf3Htb3LJKbbpjuOSZw4ODVXQe_9490

 

分兩大部分來討論:第一部分是森首相的「弔辞」。

就我的觀察,森首相的「弔辞」在台灣並沒有起什麼漣漪。媒體也是聚焦在「日本政界很有心,第一個外國問團」,the End,更別說一般人。個人對日本算是關注較多的,但對這「弔辞」也是著眼在柯子彰選手很厲害,沒有敏感到覺得提及殖民期有什麼問題我的心應該不是玻璃做的)。我覺得森首相只是想要強調他與台灣的連結很深吧,也可能是情感上剛好想到自己的舊友。

 

至於文章裡提到兩位台灣人對「弔辞」的反應,則一言難盡很複雜。

八○歲那位覺得「越過國界」這句太見外,明明你爸跟柯子彰那年代,我們是日本的一部分啊

三○歲那位則覺得李登輝曾說自己22歲前是日本人,這點爭議很大、常被罵,你沒事提這個幹嘛。

這其實反映台灣不同世代兩種對日情感。

八○歲那代,尤其是在當時已經受日本教育影響很深的,有時候對日本不只是鄉愁,還有一種「被拋棄感」「被背叛感」。

三十歲那位的評論,比較接近台灣一般人的感覺,就「哪壺不開提哪壺」。

 

唉~對日本人而言,台灣人的對日情感大概很難懂。

台灣人對日本有親近感,確實與日本殖民期也是台灣歷史的一部分有關。很多阿公阿媽除了中文名外,平常叫的別名其實為日文名。他們那一代人到戰後仍然讀著日文的小說、聽日本演歌,他們常對下一代說,日本有多好,多先進。這代人若聽到有日本人研究殖民期的台灣,不管是文學、藝術、政治、社會,都覺得很親切、很開心。

年輕一代,或說沒實際殖民期生活經驗的台灣人,對於日本的好感多半來自旅行、流行文化、漫畫等。傾向用比較客觀的角度去看殖民期的歷史。對於日本人因為喜歡台灣,或為了拉近距離或強調親切感,去研究或評價日本對台灣的殖民期,我們大抵上歡迎,但某些議題或評論確實還是有點…きつい。

曾經跟日本人聊天提及台韓對日本殖民期歷史的評價大不同,有個日本人竟然用天真無邪的眼神看著我說:「因為我們對台灣很好啊,對不對」。呃…,這個嘛,我好想寄王曉波的研究給你看啊~。

也曾經聽過一位日本老師的演講,他研究日本人在台灣寫的小說。內容大概就是來台灣的日本男性愛上台灣的蕃人(原住民)女性的故事。敘事文字常常會加入,「她是如此的原始、野蠻、無知、未開化、不文明,明明以我『內地人』的身份地位不可以紆尊降貴,我卻還是愛上她」。呃…。該位研究者大概是想強調,即使在殖民期,日本人也是如此愛著台灣人的~耶~台日友好。我和我朋友聽演講聽得不太舒服,隱隱覺得被歧視了,是我們太玻璃心了嗎?打個比方,就像是白人研究好萊塢的老西部片、講解給印第安人聽:你看,我們多認真在拍你們族群啊,每部都有你們出現耶。

怎麼說呢?八○歲那代大概不會覺得這樣的小說有問題,甚至會覺得很感動。他們對日本的濾鏡是花華筒系列,怎麼看都覺得日本色彩繽紛、如此耀眼美麗。

然而,其他世代沒有戴著濾鏡。即使是哈日族,對日本動漫、日劇、流行文化或許有戴濾鏡,但對歷史並沒有。

 

第二部分是台灣學日語的人變少,以及作者認為台灣人對日情感有變化。

文章內提及學日文的人變少這點,我不清楚作者資料來源,有點好奇與其他語言的比較結果如何?而且這裡的統計數字指的是「日文系」,還是包括日文補習班?近年大學志願念語言科系的人變少,因為覺得語言可以自學或上補習班學,大學則選其他專業。這點外文系亦是如此,招生變得越來越困難。

有個地方有邏輯繆誤,作者認為是因為蔡政府的政策是重視英語,才導致學日文的人口變少。但是,英語本來就是第一外語,包含在義務教育,日文充其量只是第二外語。比較合理的看法應該是,本來第二外語可能學日文的人,跑去學東南亞語言、韓文、及其他語言了。

學外語不外乎兩種原因,喜歡那國的文化 & 工作需要。把「學日語的人變少」連結到「因為『日本神話』不再,台灣人也不再『日本崇拜』」,邏輯有點太跳躍了。台灣人不學日語充其量只是因為,日劇現在沒那麼好看、電玩很多有中文版了、日本偶像被韓國女團趕過去、日商公司在台灣可能投資不夠多…吧?

即使是我們這代學日文的人,也不是因為日本神話,也早就沒什麼日本崇拜、早就該說的話就說了。留日前再怎麼喜歡日本,到了日本光看到外國人登錄證上面寫「中國台灣」就醒過來了(2012年已改為「台灣」)。更不用說,在學校還動不動聽到日本學者說:台灣就讓中國統一就好,日本沒能力干預。對日本早就沒多餘的幻想了。

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本就是現實的。你把我當朋友、對我好,我也就以禮相待;你把我當空氣、當麻煩,那我也就將對你投諸的好意與回收秤斤論兩,即我對你有利益你對我好,你對我有利益我對你好。若作者意思是,台日關係的友好是基於,不管日本對台灣如何,台灣曾經一律以德報怨,是因為有老一輩的日本崇拜、特別情感。那我一半同意。不過,也是因為我們是弱國,本來就對強國容忍力更強,對美國亦是如此。

感覺作者是好意想要勸日本政府說:別再像以前那樣覺得台灣人會照單全收,日本對台灣的影響力已經變小,所以對台灣關係要好好經營了。可惜他想談的事情太多,邏輯跳太快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romit 的頭像
    Gromit

    活著沒事看電影

    Gromi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