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upeur et tremblements
(台譯:艾蜜莉的真實世界,英譯:Fear and Trembling)
(法國France 2003 107mins 35mm Color)
導演:亞倫科諾 Alain CORNEAU
演員:Sylvie Testud、Kaori Tsuji
這是一部日本人可能笑不出來,然而其他國家的人都會捧腹大笑的電影。
Amelie(是怎樣? 近年法國喜劇的必用女主角名嗎?)是個生於日本,直到五歲才移居回國的比利時人。熱愛日本文化,使她念茲在茲地要回到日本,她努力學日文,努力地考取一堆執照,終於應徵到東京的日本一流企業.弓元(Yurimoto)。她的職稱為翻譯員,不過她從第一天起就沒做過和翻譯有關的事。她的工作總停留在倒咖啡、Copy這種閒差事,她並非沒能力,她曾被別部門的”天使部長”賞識,請她寫企劃書,然而這件事卻被她的直屬上司森吹雪告密到副社長Omochi耳裡,自此她的際遇每況愈下,最後淪落到掃廁所,掃了七個月。這是一位比利時女性Amelie Nothomb在日本公司工作一年的辛酸血汗史(電影開頭時,女主角用的點題辭彙),她回到比利時寫了同名小說(台譯「日本頭家」),成為暢銷書,也改編成這部電影。
這部電影說實話沒什麼特別的劇情,不過就是個外國女人在日本公司被排擠的故事。由於事情發生在日本,似乎就顯得理所當然,見怪不怪。
(在看電影的時候,無意中說了好多次”言っちゃったの。あなたがお終いよ”、”それをしたら絶対に虐められるよ.”。其實想想,是因為筆者也習慣/ 知道/ 被同化一些日本的作法,所以才覺得她的作為很傻,然而在除了日本以外的國度中,她的反應是極正常的)
這部片巧妙的地方在於它的爆笑敘事方式,像是女主角的「心中俳句」或是她怪里怪氣的作為。舉個例好了,她在公司的工作之一是幫大家翻桌曆,她說:「終於到月初了,你們要知道月初的時候,這個工作就會變得很複雜,因為……我得要幫月曆”翻頁”!!!」然後她就表演了一段空手道撕月曆的工夫,旁邊的一堆日本人就高喊「萬歲!萬歲!」。整部片都是這調調,用著很戲謔的口吻,敘述著她很悲慘的事蹟。不過嚴格上來說,雖說本片對日本公司制度諷刺至極,但對於人物的敘述卻是相對算公平的~~她有遇到很怪的副社長Omochi,也遇到一直卯起來整她的女上司森吹雪,但她也有遇到其他部門親切的”天使部長”~~而社長更是如上帝般偉大的正人君子。
以分析層面而言,我會把她和森吹雪該角的互動投射到更廣泛的層面,她和森吹雪的關係其實就是她和日本的關係。她一開始把森吹雪當成神一般敬愛崇拜著,覺得她是”日本之心”(關西.奈良)所孕育出的擁有所有日本特質的完美女性,她說:「吹雪如此美麗溫柔,又長得高,簡直就是生來統治世界的」,然後隨著劇情急轉直下,森吹雪成為她所有苦難的源頭,她對森吹雪的情感由把森吹雪當成摯友到不得不見招拆招,到頭來算是阿Q式的屈服(最後告辭那段),然而她還是不甘心地,一廂情願地熱愛著日本的,她對森吹雪說:「妳看過『俘虜(Merry X’mas, Mr. Lawrence)』嗎? 我們就像那兩個人一樣,其實心裡面並不互相憎恨,只是身處不同文化,立場不同罷了」(森回答:「妳長得不像大衛鮑依(David Bowie)」);最後她出了書,森吹雪寫了封短箋給她,寥寥幾句卻還是讓她最感動。這是她對日本的觀感——她滿懷對日本的憧憬,由遙遠的國度風塵僕僕而來,原以為這個國度亦會回應她的熱情,但這個國度(森吹雪)只是悄然回眸冷眼睥睨說:「我不需要妳,誰要妳的多情」,異鄉人只得收起熱望,還以一個似笑非笑的表情,帶著愁緒地回答:「是啊~您說得對! (おっしゃった通りです)」
對錯不拘,僅提供另一個觀察角度罷了。
《多情應笑我~蘇老豈不言中。省了早生白髮,卻毀了幾分自尊自重。》
很想逼迫日本朋友去看,隨便再脅其寫出感想,又覺得這個行徑有點殘忍。許多歐美提及日本的電影,總被日本影評評得一無是處,然而這些映在外國編導眼中的日本形象固然誇張,卻可能是只有外國人才看得到的日本,日本人本身或許習以為常,或許不以為杵,根本就視而不見。或許,總是如此吧!? 沒人看得到自己國家的”怪異”之處吧!? 身在林中怎看得見整個森林?
不知道四月將在日本上映的「Lost in Translation」是否也會被批得一塌糊塗呢? 那是筆者頗喜歡的一部電影呢! 那部片裡有種拿捏準確的情緒,恰到好處到令人傷感,又是一部喜歡卻不忍再看一次的電影。果然是名家之後,Sophia Coppia或許是個值得期待的新興導演。
照片來源:台北電影節網頁http://www.tiff.org.tw/CityFestival/index.html
>3.片單介紹>>選「舊城新選」>>選此片